首頁 → 園林設計|園林規(guī)劃-規(guī)劃設計頻道 → 作品交流|規(guī)劃設計 → 單位綠化|規(guī)劃設計 | www.www.bananaslounge.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|
北林畢業(yè)生作品之首鋼主廠區(qū)后工業(yè)景觀改造規(guī)劃
1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(fā)展階段。在這種高速發(fā)展的背景之下,中國自解放以來的嚴格戶籍制度被動搖了,城鄉(xiāng)二元結構也隨著這種高速發(fā)展而被打破,城市不再是生產型城市,農村也不再是純農業(yè)生產了,城市的生產職能在逐漸消退,隨之替代的是城市的消費職能。這種轉變將對城市的用地布局產生巨大的影響;此外,全球產業(yè)布局調整,發(fā)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(yè)逐漸轉向發(fā)展中國家,而發(fā)展科技密集型產業(yè),這種產業(yè)布局的調整預示著后工業(yè)時代來臨--這種時代也同時進入發(fā)展中國家,發(fā)展中國家處在一個混亂的工業(yè)時代:一方面發(fā)展中國家接收發(fā)達國家的產業(yè),另一方面,城市也要接受后工業(yè)時代的沖擊。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,產業(yè)結構調整,環(huán)保意識的加強,以及國際高端技術競爭的主導性,使得這個城市越來越不允許重工業(yè)在大城市中的發(fā)展,同時,重工業(yè)依然在國民經濟中保持著生機,發(fā)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在這樣一對矛盾中,重工業(yè)廠區(qū)的搬遷,似乎就成為了最佳的解決途徑。于是,首鋼工業(yè)區(qū)的搬遷便應運而生。作者認為這種最佳的解決途徑也必然會在廣大發(fā)展中國家開花結果。這一改造模式甚至是發(fā)展中國家的工業(yè)化道路在產業(yè)結構調整中的必然結果。而首鋼,極具代表性。出于前瞻性的考慮,立足于這一種工業(yè)發(fā)展模式所帶來的改造,就其本身特點,作者試圖探索出適合發(fā)展中國家后工業(yè)景觀后續(xù)改造的可借鑒模式,并推而廣之。 2 首鋼概況簡介 2.1產業(yè)發(fā)展歷史: 首鋼始建于1919年9月,是中國最早興建的近代鋼鐵企業(yè)之一。86年來,首鋼曲折地走過解放前30年、解放后30年、改革開放三個歷史時期。解放前30年,首鋼經歷了軍閥戰(zhàn)亂、日本侵略者的占領掠奪、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,是一段企業(yè)蒙受屈辱、職工飽嘗苦難的歷史;解放后30年,首鋼獲得了新生,職工艱苦奮斗,把一個不能生產鋼和鋼材的煉鐵廠建設成鋼鐵基地,是實現了主要工序和產品"從無到有",為發(fā)展中國鋼鐵工業(yè)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;改革開放以來,首鋼在企業(yè)改革和發(fā)展中勇于探索,職工隊伍形成自強開放、務實創(chuàng)新、誠信敬業(yè)的精神,是初步實現產業(yè)規(guī)模"由小到大",面向新世紀、建設新首鋼的奮斗史,新首鋼的目標是實現"由大到強"。 首鋼是為發(fā)展民族鋼鐵工業(yè)而建廠。1919年3月,在中國近代鋼鐵工業(yè)的主要企業(yè)被列強資本控制的形勢下,國民政府批準成立了"官商合辦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"。該公司總股本500萬銀元,官商股份各占一半,《公司簡章》規(guī)定股票不得出售給外國人。公司在北京設立總管理處,并選址建廠,準備用直隸省龍關山、煙筒山的富鐵礦,發(fā)展中國自辦的鋼鐵業(yè)。 龍煙鐵礦公司用股份制解決了官僚之間的礦權之爭,迅速籌得了建廠資金;認識到"煉廠地點為公司生命所系",公司制定選址標準,考察華北11個地點,決定在石景山建廠,委托美國公司設計工廠、制造設備。1919年9月龍煙鐵礦公司石景山煉廠建設工程啟動,主體設備是當時在亞洲技術最先進的1座高爐,每日可產鐵250噸。1922年高爐建成后,建廠的總工程量完成80%,資金告罄。公司爭取發(fā)行債券,請政府撥款、請外國銀行貸款,爭取"換添股本",因軍閥混戰(zhàn)、政局多變、鐵價跌落,多次籌資歸于失敗。1923年石景山煉廠被迫停建,使官股和142家商股的投資血本無歸。其中,向龍煙鐵礦公司入股30萬銀元的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于1925年倒閉,中國第一家鋼鐵公司徹底淪為日本的鐵礦基地;清華學校入股8萬銀元,也是損失較重的商股東之一。 1928年,南京政府撤銷龍煙鐵礦公司,將北洋政府官僚、軍閥持有的商股作為"逆產"收歸國有,對龍煙鐵礦、石景山煉廠只保管,不續(xù)建。當時北平特別市只有一些鐵工廠和小制鐵作坊,慘淡經營。其中,有一家1920年始建的中華汽爐行,生產暖氣鍋、片式爐和鑄鐵件,是今日北京首鋼特殊鋼有限公司的前身。 "7·7事變"前,日本對龍煙鐵礦、石景山煉廠覬覦己久。1922年,煉廠主體工程停建后,龍煙鐵礦公司曾與日本商談"銷鐵墊款"。日本駐華使館派人強行闖入石景山煉廠拍照,日本興業(yè)銀行隨即在《銷鐵墊款合約》中提出苛刻的條件,以該行控制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同樣的方式,規(guī)定該行享有龍煙鐵礦公司的財產、生產、定價、銷售、人事權。迫于各界愛國人士、龍煙鐵礦公司職工、順直省議會的強烈抗議,該合約未能批準生效。1931年"9·18"事變后,日本領事致函中國察哈爾省政府,調查龍煙鐵礦、石景山煉廠的資源、財產和人員情況,蠻橫欲奪之心以軍力為后盾,有恃 無恐。1936年,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提出"龍煙礦廠中日合辦",由日軍為所謂的"華北經濟開發(fā)""安定政情"。 1937年7月,日軍占領石景山煉廠,把廠名改為石景山制鐵所,實施軍管。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興中公司(后改組"北支那經濟開發(fā)株式會社",是日本掠奪華北資源的中樞機構)按照日軍的指令,將1357名日本人調入該所,組織補修設備。1938年11月,在16年前建成的高爐投產。制鐵所兩次擴建,圈地拆房,使上萬戶農民破產,老弱骸體,溝滿壑盈。該所警防部強迫中國29路軍900名被俘傷員服苦役,依靠把頭招募"苦力"。所內的5.9萬名工人,吃的是玉米芯、橡子、糠渣磨成的混合面,穿的是麻袋片,水泥袋,住的是潮臭不堪的窩棚。在1943年爆發(fā)的一場霍亂中,該所工人家屬死亡5600人,染病者被活埋進"萬人坑"。該所與龍煙鐵礦株式會社為主組成"北支那制鐵式株會社"壟斷華北的鋼鐵經營,強制推行野蠻生產。僅在1944年3月,7.9萬人的該社一個月就發(fā)生工傷31812人次。制鐵所工人以罷工索糧、怠工、破壞高爐裝料、多次燒掉爐頂的日本國旗等方式反抗奴役,還打死了毒打工人的日本工頭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石景山制鐵所8年總計產鐵25萬噸,將生鐵調撥到華北地區(qū)的鐵工廠制造軍品。原中華汽爐行改組成與日本合資的鐵工廠,用生鐵鑄造炮彈、手榴彈的彈殼。制鐵所的設備破舊,中國工人的反抗從根本上限制了生產水平。其中,該所從日本遷建的二高爐總產量僅達到設計能力的13.7%。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,石景山制鐵所將高爐破壞鑄死。國民黨軍隊進駐該所,搶奪盜賣器材設備。同年11月政府接收,將石景山制鐵所改名為石景山鋼鐵廠(簡稱石鋼),由資源委員會領導。接收者以"籌措工資"為名盜賣設備,中飽私囊。1946年成立華北鋼鐵公司,直轄石鋼,管理宣化鐵礦、天津煉鋼廠、唐山制鋼廠。石鋼歷時2年多,艱難地修復一高爐,成為1948年初在國內惟一投產的大高爐。是年,石鋼產鐵3.6萬噸,產品沒有銷路,發(fā)不出工資;錢幣毛荒糧價飛漲,工人砸汽車鬧罷工。中共華北局城工部直接領導石鋼的護廠斗爭,抵制了設備南遷策動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反正,動員技術骨干留在石鋼,實施了高爐緊急放料封爐。1948年12月17日,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電令四野保護石景山工業(yè)區(qū),規(guī)定了工廠接收辦法。同日,解放軍攻占石景山,石景山鋼鐵廠解放。 北平市軍管會進駐石鋼后,立即發(fā)放救濟糧,宣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的方針,指出技職員也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。歷盡30年苦難的石鋼職工,真切感受到是共產黨使自己獲得了人權,從饑寒交迫的奴隸變成國家、工人的主人。職工以排除萬難的精神搶修設備,1949年6月恢復生產。從1951年開始,石鋼按照重工業(yè)部鋼鐵工業(yè)局編制的計劃組織生產,建立了責任制;石鋼秘密研制生產的焦化工殺菌劑,為抗美援朝反細菌戰(zhàn)做出了重要貢獻。1952年石鋼產鐵34.2萬噸,年產量超過了解放前30年累計28.6萬噸的總產量,在鞍鋼之后列國內第二位。 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,是石鋼夯實工廠管理基礎的階段,1953年,石鋼2座高爐發(fā)生掛料事故,找不到原因,沒有完成當年的國家計劃,被稱為"奇災大禍"。職工總結教訓,完善責任制,向蘇聯專家學習煉鐵技術和管理經驗。通過健全專業(yè)管理,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,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,1956年,石鋼提前1年4個月完成了"一五"計劃規(guī)定的工業(yè)總產值, 1958年至1965年,是石鋼大規(guī)模擴建、調整的階段。1954年石鋼提出擴建計劃,因國家重點建設鞍鋼、武鋼、包鋼而被推遲。1957年,國務院批準石鋼擴建中型鋼鐵聯合企業(yè)。1958年,冶金部改革甲乙方建設體制,同意石鋼實行"投資大包干",計劃外的項目自主立項;財政部改革撥款監(jiān)督辦法,由石鋼統(tǒng)一對2.4億元基建投資負責。石鋼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壓縮三高爐、三焦爐、燒結車間"三大工程"的投資,建設機械加工車間、小轉爐、小軋機、連軋機組、焊管車間等;ㄏ到y(tǒng)層層包干,節(jié)約投資,工程進展很快。劉少奇在石鋼調研5天,認為包與不包不大一樣。毛澤東接見了財政部、冶金部在石鋼召開的投資包干現場促進會代表。國務院發(fā)文,在全國推廣基建包干制度。8月,石景山鋼鐵廠改成石景山鋼鐵公司,用14天建成第一座側吹小轉爐,結束了石鋼有鐵無鋼的歷史。1959年,石鋼開始用小軋機生產鋼材。在全國300多家工廠和北京市人民的支持下,石鋼大部分擴建項目迅速建成投產。 但是,1958年開始的"大躍進"、"大煉鋼鐵"群眾運動,忽視了客觀經濟規(guī)律,打亂了石鋼正常的生產秩序。礦石供不應求,被迫從海南島調運,運輸成本過高,1959年石鋼開始虧損。1960年進行國民經濟調整,石鋼對國家實行產品和項目、原燃材料、機構人員、資金、協(xié)作"五定五保";停緩建一批項目,集中力量建設礦山;二高爐暫停產,淘汰了小高爐、小軋機;職工發(fā)揚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精神,1960年9月在河北省遷安縣建成大石河鐵礦;蘇聯專家撤離后,石鋼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連軋機組,簡易投產;大力精簡機構,職工由5.6萬人減少到2.5萬人,3年內減員55%;全面修訂"22大制度",形成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、比較完善的專業(yè)管理,結束了連續(xù)4年的虧損。大力開展科學試驗。1962年11月,石鋼建成中國第一座3噸氧氣頂吹試驗轉爐,與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共同進行煉鋼工藝試驗;1964年12月,建成了中國第一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并投產。同年,石鋼在國內外率先試驗成功高爐噴吹煤粉新技術。冶金部迅速推廣石鋼氧氣頂吹煉鋼、高爐噴煤重大技術,提高了中國鋼鐵生產水平。1965年石鋼產鐵115.7萬噸,鋼19.7萬噸,鋼材13.4萬噸,經濟技術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,落實國民經濟"調整、鞏固、充實、提高"的方針取得了顯著效果。 1966年至1978年,是首鋼抗干擾、求發(fā)展的階段。"文化大革命"爆發(fā)后,石鋼被錯誤地定為"舊北京市委修正主義的頑固堡壘",企業(yè)陷入無政府狀態(tài),領導干部慘遭迫害。1966年9月,石景山鋼鐵公司改名為首都鋼鐵公司。1967年首鋼實行軍管,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全面倒退。是年,首鋼建成了第3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,但是在動亂環(huán)境中,中國第一座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廠無法正常生產,1968年停產了8個月。煉鐵廠以老職工為骨干,在逆境中堅持生產。此后,首鋼相繼建成初軋廠、遷安水廠鐵礦、四高爐、試驗性連鑄機,鐵礦基本實現自給,初步形成了工序完整、不再調坯軋材的鋼鐵聯合企業(yè)。1971年,由于規(guī)章制度廢馳,首鋼連續(xù)發(fā)生事故,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初步整頓了生產規(guī)程。 北京市冶金局管理的企業(yè)兩次與首鋼合并。第一次是1972年,國家把首鋼下放到北京市,實行以市為主的部、市雙重領導。北京市將首鋼和冶金局合并,組成新的首都鋼鐵公司,有鋼鐵、有色金屬等廠級單位56個,職工總數8.7萬人。老干部回到領導崗位。1975年,首鋼治理廢水取得了明顯成效。在所謂"反擊右傾翻案風"運動中,首鋼整頓企業(yè)管理的"三大戰(zhàn)役"夭折。為了提高管理效率,1977年北京市決定恢復冶金局,首鋼與冶金局公開管理。1978年,首鋼與冶金局合計,北京鋼鐵工業(yè)年產鐵244.9萬噸,鋼179.1萬噸,鋼材116.9萬噸,利潤3億元,達到歷史最好水平;其中,首鋼年產生鐵234.1萬噸,鋼145.9萬噸,鋼材40.5萬噸,實現利潤1.89億元。北京市的鋼產量在鞍鋼、上海、武鋼之后,排在國內第四位。但是,十年動亂擴大了北京鋼鐵工業(yè)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,首鋼設備陳舊,技術落后,鋼材品種單一,廢氣和粉塵污染嚴重,被外國專家稱為"冶金歷史博物館"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方針后,首鋼在北京市率先開展真理標準的大討論,批判"兩個凡是",解放思想,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,平反冤假錯案,落實黨的干部政策、知識分子政策,為實行改革開放創(chuàng)造條件。1979年,首鋼主動提出申請,被國家批準為企業(yè)改革的試點單位。此后,首鋼從擴大經營自主權、實行承包制,到初步建立現代企業(yè)制度,再到戰(zhàn)略性結構調整,轉變經濟增長方式,在改革發(fā)展中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。 1979年,首鋼試行利潤留成。1980年下半年,試行"以稅代利"。1981年,在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內鋼材分配不出去,指令首鋼減產9%,北京市要求首鋼比上年多交利潤9.6%的情況下,實行包死基數、超包全留的上交利潤定額包干,實現了減產增收。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,首鋼實行包死基數、確保上交、超包全留、欠收自補,國家不再向首鋼投資的上交利潤遞增包干。是年,首鋼上交的利潤額比上年增6%,1983年主動將上交利潤年遞增率提高到7.2%;北京市冶金局的黑色冶金單位全部并入首鋼,實施第二次合并。從1981年到1995年,首鋼實行全員承包共15年。 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,承包制使首鋼形成了提高效益的強大動力,把60%的留利用于技術改造。先改造能耗高、收率低、污染重的前部工序,1979年用37項國內外先進技術改造二高爐,形成技術改造的高起點;1983年完成燒結廠改造,煙塵粉塵減少96%;對城區(qū)污染擾民的工廠,逐步實施搬遷改造;1987年 首鋼對引進的國外二手設備進行修配改,建成了全連鑄的第二煉鋼廠;采選礦、煉鐵、煉鋼、軋鋼、制氧、自備電站等相繼進行了技術改造。1992年3月,首都鋼鐵公司改名為首鋼總公司,形成了以總公司為法人的管理體制。同年5月22日,鄧小平在南巡后視察首鋼,發(fā)表了"換腦筋"的重要談話,要求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。為了爭取在山東濟寧建設大型鋼廠,首鋼繼1988年兼并外埠的十幾家軍工廠之后,1991年至1992年又兼并一批勘察設計單位、冶金建設公司、機械制造企業(yè);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,成立中國首鋼國際貿易工程公司、華夏銀行。1994年首鋼產鋼823.7萬噸,鋼產量排名國內第一;按照首鋼承包制"以稅抵利"的口徑計算,實現利潤52.2億元。 承包制改革了計劃經濟,又植根于計劃經濟,在計劃與市場"雙軌制"下發(fā)揮了階段性的作用。1993年國家取消"雙軌制",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開始形成。當時,首鋼在"承包為本"巨大慣性的影響下,積累和形成了基本建設規(guī)模大、錠坯材存貨多、資金緊張、富余人員多、環(huán)境壓力大等深層次的問題。1995年,首鋼開始壓縮基建規(guī)模和庫存,以建立現代企業(yè)制度為目標,深化改革,調整結構。1996年9月成立首鋼集團,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。1998年,首鋼總公司改組成國有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,把子公司改組為多元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。1999年9月,首鋼優(yōu)質資產組成的北京首鋼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。2000年8月,首鋼實施債轉股,鋼鐵主流程的非上市資產和特鋼生產部分,與中國華融、信達、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組建北京首鋼新鋼有限責任公司;首鋼總公司轉變?yōu)榭毓晒荆芾?2家子公司。
編輯:royal |
閱讀: 次
網友評論(調用5條) 更多評論(1)
最新推薦
企業(yè)服務
|
|